缓慢而坚定往里挺送,奋斗在前线的工作人员
百年大党,风华正茂!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!值此之际,解放军报微信“熄灯号”特别推出“百年党史微讲堂”栏目,讲述红色经典,弘扬先辈精神。 作者简介 原增禄,1938年参加革命。文中身份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32团后勤指挥所副主任。 “倾听经典故事 追寻红色记忆”系列之一百零一 战火与炊烟 ■原增禄 战火笼罩着皖北平原。浍河北岸蒙宿公路东侧的张庄,老百姓都走了,但低矮的茅屋里仍日夜冒出淡淡的炊烟,这就是我们中原野战军四纵队三十二团的后方,是炊事员们平凡而光荣的岗位。 我是从团政治处调到后勤指挥所来的,负责战勤工作。这天黄昏,我又来到了十连炊事班。用手拨开茅屋窗户上的麦秸,往里一看,炊事员老萧正蹲在灶旁烙高粱面饼。我推开门,一股浓烟扑了出来。原来炊事班为了躲避敌机,不暴露烟火,用麦秸、高粱秆、被子、棉衣等物堵塞了门窗,人就在里面冒着浓烟工作。淮海战场上找不到一片干柴了,全靠刨些湿树根和秫秸来烧,烟也特别多。 老萧是一九四二年入伍的老同志,共产党员。今年四十八岁了。他像连队里的老管家,行军中把菜刀、勺子、铲子、锅盖、抹布、小丝箩等零星东西全背在自己身上。他说这些就是他的“武器”。看到他,你就会联想起那些赤胆忠心、埋头在平凡岗位上的同志。正是这些人,在平时保证了战士们吃饱吃好,红光满面;正是这些人,在战场上把米面、菜蔬变成美味的饭菜,又通过炮火的封锁线,送到火线上战士们的手里。 这天晚上,我就住在他们炊事班里。前线枪炮声彻夜不停。被我军重重包围在双堆集地区的黄维兵团,正在垂死挣扎,我们部队不分昼夜地鏖战。我检查了各连的炊事房,他们都在“一切为前线”的口号下,想尽了办法来改善生活。后勤机关,把杂粮留给自己,细米白面全部送给伤病员和前方。前方战士们,对炊事员们的工作也是一百个满意,一百个称赞。在十连炊事班,我就看了许多来自战壕里的表扬信、慰问信。 随着战役时间的延长,炊事员们一个个熬得眼发红。越来越艰巨的任务,更使他们操心。这时,敌人见我们吃饭就眼红,飞机拼命炸我们的后方,浍河浮桥南北一带,白天黑夜不断被敌机轰炸、扫射。为了不让飞机找见目标,炊事员们发明了“无烟灶”。在厨房外安装一根长管,把烟引得远远的散开。或者在墙壁上插许多小管,让灶烟贴着墙分散开。因为有人出出进进,夜晚火光常从门口漏出去,他们就创造了“双层门”,开这层,关那层,火光总是被关在屋里。 一切为了胜利,一切为了前线。炊事员日夜战斗在锅灶旁,往返在通向前沿的道路上。 这一天,前方指挥部传来命令:今晚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,下午四点钟以前,必须把晚饭送到前沿。十连炊事班接到命令,立即忙碌起来。三点钟,饭菜全部做齐了。大家顶着皖北平原十二月的寒风,踩着小雪般的霜花向前急走。离浍河浮桥还有一里多路,突然,三四架敌机带着凄厉的呼啸,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,一下就盯上了我们。我走在炊事担子最后,见情况不妙,刚叫了声:“隐蔽!”一串串长烟,扫了过来。我像是被猛推了一把,倒在地上,接着被浓烟烈火吞没了。 等我睁开眼看看,老萧正伏在饭桶上,他那高大的身躯像一尊塑像,眼里仇恨的光直射天空。“副主任,几……几点啦?”老萧喘着气,吃力地问。我一看表,三点半了。前沿同志在等待我们,胜利在等待我们,围攻李围子的战斗就要开始了。但我没把时间告诉他,我叫通信员赶快背他到救护所去。可是老萧紧紧护卫着饭桶,手里握紧扁担,摇晃着站了起来。 走在前头的炊事员小赵已奔了回来,头发蓬乱,棉衣给炮弹撕烂了,白花花的棉花迎风飘飞,汗和灰土涂得几乎认不出他来了。这时,老萧脸色逐渐苍白,声音也逐渐微弱。他看见了小赵,声唤道:“小赵,快……别管我,快挑去!”“班长,我懂!”这个年轻人的脸色,忽然变得这么威严、这么坚定,他挑起几副加到一起的重担子,挺腰直背,头也不回地直向前沿阵地奔去…… (本文节选自《星火燎原》,略有删减;《星火燎原》是毛泽东题写书名,朱德作序,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红色经典,生动再现了壮怀激烈、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,承载着我党我军的基因血脉,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。)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播音:朱勇 编辑:向晓昕 QQ技术乐园提醒:部分教程和软件中可能含有投递者个人宣传广告/QQ/QQ群等联系方式,如涉及交易请谨慎对待! » 转载保留版权:QQ技术乐园 » 缓慢而坚定往里挺送,奋斗在前线的工作人员 » 本文链接地址:https://www.qqjsly.cn/rmsj/4071.html |